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治未病”助力实现全民健康
添加时间:2016-09-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追本溯源 道法自然除病魔
万物皆有源,中医的根源是什么?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指出,当前,中医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人有必要叩问自己,中医的根在哪里,中医的魂在哪里。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自然”即为宇宙的大规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的中医也有相似之处,除草药外,自然界声光火电皆能治病。
徐安龙说,商朝时期曾有用阳光治病的“凌官”,将冰块切成大小不同的方形,通过阳光反射的不同光谱来治病。也有观点认为,人体的光敏蛋白是接受治疗效果的重要传导体,也为“凌官”治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解释。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音乐医学与技术装备分会的吴慎教授介绍说,《黄帝内经》中“五音对五脏”与《易经》中“五音八声”的表述反映了音乐与医疗的关系。角、徵、宫、商、羽五音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火疗大家并不陌生,传统的艾灸、拔火罐就是火疗的方法,今年里约奥运会上,奥运冠军“飞鱼”菲尔普斯身上的“中国印”就让人印象深刻。
中医的智慧之道源于自然,中医的根与魂在自然,中医的针灸、经方学说也都是根据时辰、环境、气候来调节气血在人体中的运行,进而达到调养身体的目标。
顺时养生 “治未病”之根本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药预防医学分会理事长龙致贤表示,中医预防体现的是本源思想。
“治未病”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其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张仲景也是“治未病”思想的践行者,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提出了“养慎”的概念,“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养慎”包含“内养外慎”两层意思,“内养”是指保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外慎”是指注意饮食起居、顺应四时等。这段论述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再次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有专家认为,“十分病,七分养”以及 “治未病”思想都体现了中医健康养生理念。《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大意为顺应阴阳四时的规律则百病不侵,反之则易患疾病,此为养生之道。道法自然,顺应四时节气养生,是古人的养生智慧。中医“治未病”就像是给人体修筑一道“防火墙”,以抵御外来“六邪”的入侵。
立足当下 中医药预防大有可为
龙致贤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治疗、轻预防。近年来,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现代医学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调整,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将逐步凸现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到2030年要让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近期出台的《中医药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了这一点。龙致贤认为,中医药预防医学的发展,将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从以疾病为主导走向以健康为主导。
万物皆有源,中医的根源是什么?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指出,当前,中医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人有必要叩问自己,中医的根在哪里,中医的魂在哪里。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自然”即为宇宙的大规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的中医也有相似之处,除草药外,自然界声光火电皆能治病。
徐安龙说,商朝时期曾有用阳光治病的“凌官”,将冰块切成大小不同的方形,通过阳光反射的不同光谱来治病。也有观点认为,人体的光敏蛋白是接受治疗效果的重要传导体,也为“凌官”治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解释。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音乐医学与技术装备分会的吴慎教授介绍说,《黄帝内经》中“五音对五脏”与《易经》中“五音八声”的表述反映了音乐与医疗的关系。角、徵、宫、商、羽五音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火疗大家并不陌生,传统的艾灸、拔火罐就是火疗的方法,今年里约奥运会上,奥运冠军“飞鱼”菲尔普斯身上的“中国印”就让人印象深刻。
中医的智慧之道源于自然,中医的根与魂在自然,中医的针灸、经方学说也都是根据时辰、环境、气候来调节气血在人体中的运行,进而达到调养身体的目标。
顺时养生 “治未病”之根本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药预防医学分会理事长龙致贤表示,中医预防体现的是本源思想。
“治未病”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其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张仲景也是“治未病”思想的践行者,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提出了“养慎”的概念,“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养慎”包含“内养外慎”两层意思,“内养”是指保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外慎”是指注意饮食起居、顺应四时等。这段论述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再次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有专家认为,“十分病,七分养”以及 “治未病”思想都体现了中医健康养生理念。《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大意为顺应阴阳四时的规律则百病不侵,反之则易患疾病,此为养生之道。道法自然,顺应四时节气养生,是古人的养生智慧。中医“治未病”就像是给人体修筑一道“防火墙”,以抵御外来“六邪”的入侵。
立足当下 中医药预防大有可为
龙致贤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治疗、轻预防。近年来,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现代医学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调整,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将逐步凸现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到2030年要让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近期出台的《中医药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了这一点。龙致贤认为,中医药预防医学的发展,将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从以疾病为主导走向以健康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