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医学?11月29日,受外交部门委托,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组织的非洲27国主流媒体和南亚8国政府核心新闻媒体记者团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感受中医药文化,与陈明明、刘维忠、徐安龙、朱晓新等外交和中医药领域专家、官员对话。外交部新闻司、中国南亚新闻交流中心、中非新闻交流中心对活动进行了现场指导。
“参加博鳌论坛时我就了解到中医药文化,觉得中国的医疗体系具有包容性,中西医并重、相互补充的发展方向非常值得学习。”再度来华,尼日利亚《太阳报》主编伊肯内·埃梅乌回顾了他与中医药结缘的过程,还详细询问了中医药在基层的发展情况。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告诉他,仅在甘肃一省,中医药从业人员就从2014年的1.7万人升至目前的4~5万人,乡镇百姓有一半人使用中医药。伊肯内拍手称赞,非常信服。
“全国共计60所高校开设了中医课程,每年培养出1~2万名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告诉莫桑比克《消息报》记者卡多佐,同时让各媒体代表们对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全貌有了了解。
赞比亚《每日邮报》网络版新闻编辑昌达则把目光聚焦在“中医如何让患者清楚了解药方成分”问题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朱晓新为媒体代表们厘清了概念,“与化学药品不同,不论是中药复合方剂还是单味药组成的方剂,中药药理作用都是综合性的,药物相互作用后才能体现整体效果。”
对于传统医药,刚果(布)国家广播电台主播奥邦贝·加斯东有切身体会,他说,刚果的传统医学与中医药有很多相似之处,老百姓生病后也会寻求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方面的诊疗。
期待中医药早日实现国际化也成为此次对话媒体团的呼声之一。不论是印度亚洲新闻社还是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都关注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方向。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主任委员陈明明认为,中医药国际化需要通过外交方式实现,中国外交系统,特别是驻外使馆在推广中医药走向世界方面责无旁贷。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凯介绍,目前,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正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外交,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医药。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好势头令海外媒体代表们十分感兴趣,他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尽可能扩大中医药文化在各国的影响力,为中医药走进非洲、南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