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王国强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上的讲话
添加时间:2017-03-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月1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重大意义,从顶层设计、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有效途径等方面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给予希望和建议。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意义重大
今天与各位教育界的精英共同探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我既感到十分高兴,又体会到责任之重大。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作为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而教育则是此精神血脉得以延续的载体和先机。“蒙以养正”,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希望在孩子,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既有培育人才的现实意义,更有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其强调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核心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抓手和路径。基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天然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精粹的责任和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发挥其在儿童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道德塑造等方面潜在的巨大作用,有助于延续中华文化基因,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根源上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通过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比如,在疾病预防方面,倡导“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发;在健康促进方面,强调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等措施,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从而提高身体素质。据我所知,不少地区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家幼儿园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园活动1月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出勤率平均高出10%。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恰逢其时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医药法》并经国家主席习近平以第59号令签署颁布,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对解决多年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问题作出了制度安排。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第一次以白皮书的形式向世界宣告中国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第一次从战略层面系统部署中医药的振兴发展,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随着传统文化的振兴发展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更加理性。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审美情趣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认同和接受,民众对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强。因此,坚持依托传统,坚持立德树人,让成长中的广大青少年接受中医药文化熏陶教育,传递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积极引导他们认识中医药、热爱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及归属感,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实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前景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在此我想提出几点希望和建议,供参考。
一是要加强研究,积极做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顶层设计。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属于一项开创性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对各层面、各要素的统筹考虑,在工作伊始就做好顶层设计。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各阶段儿童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需求,开展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规划、教材编制、教学模式研究等工作,构建能听懂、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文化阶段课程体系。在工作推进中注重师资培训、强调辨才施教、重视课程设计,既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载体作用。要统筹调动多部门、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二是要联系实际,合理确定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养目标。
当前,推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基于国家基础教育和中医药发展的实情,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所做的一件大事、好事和实事,这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多余的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未来的小郎中,而是要让这门国粹赢得广泛的受众基础,同时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提高祖国下一代的身心素质,使学生们终身受益。教育的目的,应该不仅是教给孩子知识,更要教会孩子生活和做人。中医药进校园的目的,应该是结合当下人们对健康和传统文化的兴趣需求,培养孩子从小建立起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少一些过于高深的知识传授,多一些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
三是要区分对象,精心设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内容。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恰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比如,学龄前儿童,可以以兴趣吸引为主,通过设定不同健康教育主题,讲授中医药文化科普故事,创编健康养生小游戏,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小学阶段,建议以接触体验为主,通过种植中草药、学习眼保健操等中医按摩方法和参与校本课程讲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养成观察意识,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学阶段,以探索思考为主,通过中医药文化专题讲座、研究性课程和社团实践,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扩展自身视野、提升道德修养。我了解到,人大附中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组织中医药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中医药讲座、体验活动等,学生们更自发创作了中医药的中英文双语宣传片,非常难得。建议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中医药知识大赛,如《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既可以学习先贤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与养生的知识,又可以学习其中的哲学思维和古汉语知识等。
四是要开拓创新,努力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要积极开拓思路,采取不同的途径,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中医药知识技能、培养健康学习生活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编写适合青少年的中医药读本、中医药漫画等,丰富学生和教师的选择。也可以依托各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如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国医馆、中医院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活动;还可以通过青少年感兴趣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多种形式加强互动与体验,让青少年深入到实践中汲取中医药知识,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会议上提到的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手法,特别是中医推拿手法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切入点和主要内容,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中医推拿手法的科学普及,让中小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古老的推拿术,了解人体的一些常用穴位,以及如何应用简单的推拿操作手法来预防和解除诸如头痛、感冒等常见不适,在帮助中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在学校里为同学服务,增进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在家里为长辈保健,尽小辈的一份孝心,加深与家人的感情,使生活、学习的环境更加和睦,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医药文化知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既彰显了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又阐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也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要靠医务工作者的宣传和普及,同时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将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做好中医药知识在校园中的推广,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国学素养和健康水平,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不断发扬光大。(王国强)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意义重大
今天与各位教育界的精英共同探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我既感到十分高兴,又体会到责任之重大。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作为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而教育则是此精神血脉得以延续的载体和先机。“蒙以养正”,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希望在孩子,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既有培育人才的现实意义,更有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其强调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核心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抓手和路径。基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天然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精粹的责任和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发挥其在儿童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道德塑造等方面潜在的巨大作用,有助于延续中华文化基因,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根源上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通过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比如,在疾病预防方面,倡导“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发;在健康促进方面,强调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等措施,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从而提高身体素质。据我所知,不少地区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家幼儿园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园活动1月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出勤率平均高出10%。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恰逢其时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医药法》并经国家主席习近平以第59号令签署颁布,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对解决多年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问题作出了制度安排。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第一次以白皮书的形式向世界宣告中国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第一次从战略层面系统部署中医药的振兴发展,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随着传统文化的振兴发展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更加理性。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审美情趣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认同和接受,民众对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强。因此,坚持依托传统,坚持立德树人,让成长中的广大青少年接受中医药文化熏陶教育,传递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积极引导他们认识中医药、热爱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及归属感,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实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前景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在此我想提出几点希望和建议,供参考。
一是要加强研究,积极做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顶层设计。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属于一项开创性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对各层面、各要素的统筹考虑,在工作伊始就做好顶层设计。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各阶段儿童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需求,开展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规划、教材编制、教学模式研究等工作,构建能听懂、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文化阶段课程体系。在工作推进中注重师资培训、强调辨才施教、重视课程设计,既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载体作用。要统筹调动多部门、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二是要联系实际,合理确定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养目标。
当前,推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基于国家基础教育和中医药发展的实情,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所做的一件大事、好事和实事,这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多余的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未来的小郎中,而是要让这门国粹赢得广泛的受众基础,同时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提高祖国下一代的身心素质,使学生们终身受益。教育的目的,应该不仅是教给孩子知识,更要教会孩子生活和做人。中医药进校园的目的,应该是结合当下人们对健康和传统文化的兴趣需求,培养孩子从小建立起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少一些过于高深的知识传授,多一些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
三是要区分对象,精心设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内容。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恰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比如,学龄前儿童,可以以兴趣吸引为主,通过设定不同健康教育主题,讲授中医药文化科普故事,创编健康养生小游戏,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小学阶段,建议以接触体验为主,通过种植中草药、学习眼保健操等中医按摩方法和参与校本课程讲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养成观察意识,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学阶段,以探索思考为主,通过中医药文化专题讲座、研究性课程和社团实践,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扩展自身视野、提升道德修养。我了解到,人大附中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组织中医药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中医药讲座、体验活动等,学生们更自发创作了中医药的中英文双语宣传片,非常难得。建议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中医药知识大赛,如《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既可以学习先贤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与养生的知识,又可以学习其中的哲学思维和古汉语知识等。
四是要开拓创新,努力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要积极开拓思路,采取不同的途径,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中医药知识技能、培养健康学习生活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编写适合青少年的中医药读本、中医药漫画等,丰富学生和教师的选择。也可以依托各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如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国医馆、中医院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活动;还可以通过青少年感兴趣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多种形式加强互动与体验,让青少年深入到实践中汲取中医药知识,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会议上提到的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手法,特别是中医推拿手法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切入点和主要内容,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中医推拿手法的科学普及,让中小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古老的推拿术,了解人体的一些常用穴位,以及如何应用简单的推拿操作手法来预防和解除诸如头痛、感冒等常见不适,在帮助中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在学校里为同学服务,增进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在家里为长辈保健,尽小辈的一份孝心,加深与家人的感情,使生活、学习的环境更加和睦,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医药文化知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既彰显了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又阐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也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要靠医务工作者的宣传和普及,同时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将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做好中医药知识在校园中的推广,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国学素养和健康水平,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不断发扬光大。(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