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偌大的城市就不能给健身留一块地吗?
添加时间:2017-06-23     来源:健康报

    “广场舞老人PK篮球小伙”又有新进展。据媒体报道,先是双方未就重新调整的篮球场使用时间达成共识,再是广场舞方拒绝到路口交叉处的新场地跳舞,最终篮球场改在下午5时上锁停用。这一结局,真是令人唏嘘。

    事情发展至今,再探讨素质问题,争论孰对孰错,已无太大意义。因一些人的一时一地之举,给整个群体贴上标签,甚至割裂两代人的关系,都未免失于武断和粗暴。与其在网络上打口水仗,不如回归矛盾发生的源头,反思公共健身场地究竟应该如何规划、建设和使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素养的提高,健身需求日益旺盛。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场地不足始终是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57平方米。篮球少年和广场舞老人冲突等类似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都是资源稀缺这个因结出的果。

    相关部门多次印发文件、出台措施希望解决场地不足问题,诸如大力兴建体育设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将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然而,政策收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一方面,部分城市土地已经饱和甚至过载,尤其在老城区和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新建公共体育场地意味着牺牲掉眼前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一些地方怕麻烦、舍不得。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也有不少苦衷。比起运营成本的增加,他们更担心开放场馆后学校秩序难以维护,安全事故责任无人承担。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用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处设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价值观。让体育设施丰富起来,除增加财政投入外,更应在政府公共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破题。首先,各地应树立城市建设一盘棋的理念,把健身设施建设与城市改造、环境治理相结合。在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基础上,搭建体育、城市规划设计、园林、市政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变单兵突进为协同作战。其次,在盘活体育场地设施存量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城市修补、老城重建等机遇,对旧厂房、仓库等闲置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建设多功能、可移动、可拆卸的健身场地设施。对于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政府则应进一步厘清责任,完善组织管理、安全保障和经费补贴等制度,为其开放体育设施设备消除后顾之忧。当然,市场的调节作用不该被忽视,政府应当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设、运营健身场地。多方共担,创造条件,全民才能更好地“迈开腿”。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地     址:北京市房山区广阳中路绿地启航国际15号楼1206室

邮      编:102400

京ICP备15010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