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入海外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医疗法近年来在海外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大众的认可,但中医在海外并没有成为医学的主流,它只是诸多辅助疗法中的一个。而今中医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代表向全世界推广,这对于促进中医在海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身居海外多年的中医支持者,我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重新修改中医名词翻译标准
西医自清代传入中国,引进了以解剖为基础的现代医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西医名词和概念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与许多中医沿用了两千多年的词语画了等号。有些概念的混淆,带来大家对古代中医的诸多误解。例如,中西医关于脏腑器官概念的混淆随处可见,在海外,把中医的脾翻译成“spleen”,无论你如何解释中西医概念的不同,那个解剖学器官的“脾”的影子,总是在他们的脑子里,挥之不去,让他们接受另外一个具有食物运化和营养吸收功能的后天之本——中医的脾,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局面非常不利于中医在海外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为此,我建议重新修改中医名词的英文翻译标准,并利用互联网尽快普及。
尊重海外科学氛围及文化环境
科学的出现,为人类揭示自然规律提供了系统的、可测试、可重复、可证实、可证伪的手段。这些手段以及手段所孕育的科学思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值得尊重的。尊重科学不等于迷信科学,科学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还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许多科学理论和手段也正在被新的理论所取代。
科学的本质是实事求是,这和中医几千年来的实践是完全一致的,科学求实的方法和手段也应成为中医在海外生根落地、开花结果所必需的方法和手段。这里的“方法和手段”指的是适合于中医特色的基本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比如,中医的宝贵医案都属于成功案例。按照科学求实的方法,这些成功案例只是具有同样适用症病人案例里的一部分,也就是有效率的“分子”的部分。为了能够准确地评估中医治法方药的有效性,还需要知道具有同样适用症病人案例的总数,也就是“分母”的部分。这样的基本数据应当成为传播中医的有力证据,而避免习惯性地只讲“吃了就好”的故事。在海外,“故事”的说服力是非常有限的,数据才是中医“一带一路”所需要的“金钥匙”。
再比如,脉诊是中医重要的四诊之一,把脉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疗,这需要通过“分子”和“分母”数据的收集来证明脉诊的适应证和有效率。如果单把脉诊推广为能诊断西医所定义的疾病时,比如用脉诊进行癌症的诊断,这样的立题在推广到海外之前,需要经过认真的科学求证。和任何临床诊断方法在临床推广使用一样,我们需要准确地知道把脉诊癌的精确度和灵敏度是多少?把脉的误诊率是多大?有了这些数据,才能正确评估它的临床价值,也才能开启中医与科学的对话。所以,建议在“一带一路”传播中医的同时,尊重海外的科学氛围和文化氛围,把实实在在的中医展现给世界。
梳理和建立中医针灸知识库
互联网把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中医在海外传播,需要一个权威性的中医知识库,即类似于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网站。中医文献、诊断治疗标准及学术研究成果应该可以公开地在网络上和世界交流。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已建立了中医、中药、方剂和名医医案的数据库,但尚缺少针灸的内容。海外中医的特色是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针灸知识库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建议针灸知识库用中英文检索和进行计算处理,收录中医针灸的经典著作、中文及国际针灸命名、定位标准以及现代针灸临床研究等。这样的知识库应当不仅可以通过网页阅读,又可以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这样,“一带一路”不仅把中医“送了出去”,更把全世界对针灸感兴趣的人“请了进来”。
普及中英文中医电子病例系统
电子病例系统已成为医疗机构必须使用的临床管理系统,中医电子病例系统也已在国内广泛使用,但在海外,中医电子病例系统还是一个空白。推广中医电子病例系统在海外的使用,有以下四点意义:
第一,实现中医术语及病例记录的标准化;
第二,实现中医病例系统和中医知识库的衔接;
第三,为和西医电子病例系统的接轨提供标准化的平台;
第四,为中医大数据的开发建立数据标准化基础。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是中医成功走向世界的机遇。踏踏实实地把中医事业做好,才能正确把握这个机遇,使中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