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把深化医改、保障国民健康、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用“健康中国”战略来概括描绘,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体现在健康事业上,以人均期望寿命为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差异仍然较大。北京、上海人均寿命超过82岁,有的省份只有70岁,全国平均为76.3岁。在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等方面,我们也面临着明显的发展差异。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应带入到本世纪中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奋力解决,使得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庄重的政治承诺和行动纲领。我们必须改革创新,必须凝神聚力,必须奋发图强,必须只争朝夕,扎实深入持久地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健康中国战略在我国既有理论和学术基础,更有实践和群众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就创立了爱国卫生运动这一中国特色卫生工作方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誉。90年代中期以来,爱国卫生运动又与欧美国家80年代兴起的健康城市运动相结合,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得以继承和发展。近年来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进一步充实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容和制度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再动员再部署,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与健康事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新时代健康政策应更加突出公平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体现了对健康公平的关注,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要求一个不少、一个不能落,国民健康水平才能得到同步改善提高。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十三五”期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首要改革任务
要从供需双方一起发力,更加注重用价格引导政策和医保报销政策引导居民理性就医,要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积极作用,发展和建立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首诊要更多地解决在基层和社区。
以北京为例,今年4月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实施61年的以药补医机制,设立医事服务费,按就诊机构级别适当拉开价格差距和医保报销后的个人负担差距,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占比徘徊或下降的状况,半年多以来,基层诊疗量上升了15%,而三级医院下降了11%,居民利用基层卫生服务的情况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家庭医生与慢性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已超过85%,建成医联体57个,覆盖全市各区,有效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加强公益性,破除逐利性,体现群众性。为了达到社会目标和公众期望,重要的是增加财政投入和加强监管。要在全面落实现有财政投入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对公立医院人员岗位的投入保障政策,可以先从医院领导班子的薪酬制度改革来切入和启动。在加强监管方面,各级政府要制定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目标和指标、办法,绩效考核指标要反映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可从质量安全、费用控制、提高效率、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引导,面向行业和社会发布评价结果,丰富监管手段,改善监管效果。公立医院要有章程,促进规范化管理和全面发展,将现代医院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要引入公众参与,接受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
社会办医要适应居民不同层次需求
医疗服务需求是分层的,既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化、舒适性需求,大家不是都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公立医疗服务不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只能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基本诊疗护理康复服务。举办和发展非公医疗机构可有效弥补那些难以在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内满足的需求。在非公医疗机构的支持政策方面,除了已有的土地、税收等之外,要通过放管服改革,将更多的机构设置审批下放到基层,减少环节,缩短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
目前,全国非公医院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公立医院,且在服务量方面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非公医疗机构将会在医疗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与蓬勃发展的商业健康保险相配合,在满足居民个性化健康需要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