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脑卒中的防治
添加时间:2017-12-04     来源:新闻晨报

中医治未病学思想最早始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后历代著名医家,如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叶天士等在各自的著作中均有阐述。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也。”具体来说,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愈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 之道”。《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脑卒中的未中先防即是未病先防之意,未中先防是指脑卒中未发作前进行的一级预防,包括对脑卒中的可防治的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脑卒中的可防治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饮酒、吸烟等,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可以避免或延缓脑卒中的发生。


二是既病防变,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脑卒中的既中防变即是既病防变之意,既中防变是指脑卒中急性发作后,及早干预防治病情进一步发展,脑卒中后,要积极采取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清除自由基、改善脑代谢、活血化瘀、康复等对症治疗,使病情恢复或改善。


三是愈后防复。愈后防复是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脑卒中恢复或稳定后要防止病情再发,在临床中要严格按照《卒中预防指南》实施,在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采取二级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降压、降脂、降糖、稳定斑块等来预防或延缓脑卒中的再发。


四是新技术防副。新技术防副作用是指在使用新技术治疗脑卒中时要防治其产生副作用而影响疗效或加重病情。如急性脑梗死采取的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脑出血采取的血肿清除术等,在治疗时要应用防治再狭窄的药物及防止再出血的药物。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地     址:北京市房山区广阳中路绿地启航国际15号楼1206室

邮      编:102400

京ICP备15010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