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而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高校如何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为中医药事业输送“精兵良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中共有7位中医药大学校长,他们一致认为,中医思维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
传承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代表认为,中医药高校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没有传承就没有渊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委员介绍该校如何开展传承与创新工作。在传承方面,建立国学院,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对医古文给予足够重视,可通过医古文考试代替英文考试获得学位;增加经典课程课时,设立经典考级。在创新方面,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核心理论研究,力争用现代科学语言来阐述中医治病机理。“科研如背离中医理论,把中医的脚穿进西医的鞋,削足适履,肯定不行,但如果为我们的脚造一双现代的鞋子,就可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农代表表示,中医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现在的中医师资队伍中有部分人员,他们对中医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自信、不认同,这严重妨碍了他们对中医的继承和创新。”唐农对此痛心疾首。他认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体现为对中医的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对中医的追求将会成为生命的一种本能冲动。少了这种自觉,对中医就可能是一种应付、一种时髦,甚或一种亵渎。”
疗效是魂 培养中医思维
“理论是根,临床是本,疗效是魂。”唐农表示,中医药人才培养离不开临床疗效这一核心,而提高疗效必须掌握中医思维。
如何培养中医思维?张伯礼十分看重案例的作用。“把每一门课、每一种病、每一个重点环节都用案例来讲。比如咳嗽,风、寒、热是不同的情况,有没有痰、声音是不是洪亮,也有区别。老师按这个讲给学生,学生的中医思维就慢慢培养起来了。”张伯礼说,一旦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西医知识懂得越多越好。
推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这已是中医药高校的共识。方剑乔介绍,浙江中医药大学非常重视医教结合,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将临床医生的教学业绩与职称评聘相结合。李青山则认为,西医与中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差别,西医的大班式上课不适合中医。“经验的传承对于中医更加重要,因此我建议中医应更多开展师承式的小班教学。”
解放思想 对接社会需求
张伯礼表示,中医药教育必须开拓视野,中医人必须解放思想。“我们不占位别人就会占位。”张伯礼说,“现在健康产业迅猛发展,比如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宣传,大量需要既懂得该专业又懂得中医药知识的人才。”天津中医药大学已经开设与健康传媒、营养膳食、数字制药等相关的专业,积极对接健康产业新业态。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委员表示,现在有很多百姓对中医药感兴趣、很信任,希望获得更专业、更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各类培训班,让更广泛的人群便捷地接触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方剑乔认为,应扩大全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中医药高校更要培养能中会西的全科医生。“我做过统计,浙江省每年全科医学的毕业生只有300名左右,怎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方剑乔说,“希望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