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中医药迎来发展的春天
添加时间:2018-11-01     来源:人民政协网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间,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再度崛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带着责任前行,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会更加美好!


医改:真正让人民受益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并不发达,村医们凭借着“送药到手、看服到肚、不咽不走”的热忱和韧劲为基层卫生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逐渐在全国建立起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公布和施行,优质医疗资源开始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分级诊疗,分级诊疗能够增强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医院的资源配置、服务水平,让基层医疗也可以做好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和一些常见病、普通疾病的诊疗工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13.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这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惊人的成就,得益于国家、社会的巨大投入和共同努力。


医改:使中医药体系逐渐完善

在我国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医药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遵循改革、深化改革的责任。2016年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世纪首次卫生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出台了首部中医药专门法律,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中国中医药发展白皮书,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作为一名中医药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医疗改革背景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深感振奋。回顾30多年来的工作,我感触良多,也有几点体会。

中医药科研投入逐年增大

对于这一点,我感受颇深。30年来,我在科研一线,以北药资源为基础,以新产品研发为核心,带领团队致力于祖国医药事业发展,先后有3个项目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2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全力支持。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专项经费达到5.6亿元。40年间,由国家组织建设了多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和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工程实验室。截至2016年,有50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从中医药科研基础建设到科技成果转化,无一不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建成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药材产业已经俨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是具备天然创新属性和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201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药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由农业部制定的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启动。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是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增的四个传统特色类体系之一,标志着中药材首次进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我有幸加入并承担中药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的岗位任务,让我感受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确以服务和支撑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使命,通过对中药材生产与利用关键技术进行研发、集成和示范,来保障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各个关键环节的具体需求,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总体协调全国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力量,促进中药材产业全面发展。

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渐在建设中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17年末,全国共有中医医院3695个,是1978年的8.3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52.7万人,是1977年的2.2倍;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3.6万张;总诊疗人次达10.2亿人次。非典爆发、甲流泛滥时,曾由我参与研发的双黄连粉针剂被国家列为临床治疗首选药物之一,我更加深刻地感觉到中医药服务体系在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公共医疗救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中医医院、床位数量、中医药人才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药科研医疗服务硕果累累,人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中医药卫生模式逐渐向“治未病”转变

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被单独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能力得到重视和正视。在2016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健康教育处在重要位置。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医药卫生与健康教育领域正在迅速发展,人们不再将重点放在如何延长寿命上,而是更加关注怎样才能“健康的长寿”。医疗重点从治疗逐渐前移至养生保健,这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未来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到中医药方面,首先是要让“治未病”发挥主导作用,在健康评估、预测、干预和疾病防控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龙头作用;其次,要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优势和特色,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水平;同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使中医药成为康复过程的首选手段。为积极响应老百姓的养生需求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我带领团队以药食同源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医药资源和大豆、玉米须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相结合,开发大健康产品,并于2017年获得了黑龙江省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平台项目。在这40年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从未停下建设,在很多二级以上的中医医院设立了“治未病”科室,百姓能够在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体验到正规的中医药“治未病”服务。


中医药:“文明的使者”

在党和国家的长期支持下,中医药教育体系也在蓬勃发展,基本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的全覆盖模式。党和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极为看重,积极推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工作。打开和挖掘来自中华的智慧宝库,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头脑,让藏在古籍、散在民间的养生理念和方法“活”起来、“动”起来。应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儿童启蒙教育,从儿童开始树立、培养和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确保我国在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主导地位。2006年,传统医药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0个中医药类项目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中医针灸”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改革开放以来,经由中医药这位“文明的使者”,中国与国际上众多国家、组织、个人建立了友好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这张中国名片将会更加耀眼。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地     址:北京市房山区广阳中路绿地启航国际15号楼1206室

邮      编:102400

京ICP备15010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