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让人工智能助力健康中国
添加时间:2018-11-23     来源:人民日报

前不久,阿里和腾讯先后宣布打造“人工智能+医疗”应用系统,包括2.0版本的“ET医疗大脑”和“救命的AI”。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智能诊所等也备受关注。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是重要驱动力之一。伴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向传统的医疗领域进军,人工智能技术相继在肺癌、乳腺癌、心血管病、骨科等领域试验应用,此外,在慢病管理、病历分析、智能化器械、虚拟助手、药物研发等领域也有应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结合医疗场景的需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将海量的数据模块化,迅速演算出量化结果,使疾病诊断更加精准,能够减轻临床医生的负担,减少误诊、漏诊。不久的将来,患者用上可穿戴设备,在家打开人工智能系统,就能知道吃什么药。尤其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患者来说,就诊需求将得到极大满足。


医学领域从来不缺乏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是先进技术,临床疗效越好,越容易受到患者的追捧。人工智能技术也一样,必须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针对“适应症”进行临床应用。首先,致力于解决临床需求的痛点、难点,其解决方案应更易于操作、更高效,能以明显优势替代原方案,其模块还要对所有人群都适用。其次,要在医疗机构落地使用。这要求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机构原系统相融合,既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收益也有保障。因此,新技术需要得到权威的临床评估和主管部门引导,同时明确收费价格,并有医保支持。对于医生来说,虽然短期内不会被先进技术取代,人工智能技术更多的是辅助诊疗,诊断方案依然离不开医生。但是,医生与智能机器如何协同并高效工作,还需要时间来磨合。


对于患者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信任度,其次是技术的临床疗效、收费价格、医保报销,最后是技术的规范性、安全性、隐私保护等问题。人工智能用大数据、算法给出临床诊断依据,患者是否能接受机器给出的结果,是一道全社会面临的难题。从原来的相信医生转换成相信机器算法,谁能告诉患者哪个更靠谱?显然,不是每一名患者都对精深算法非常了解。人工智能应用后,患者要相信机器技术的先进性,可能需要权威机构的评估判定。经过时间的检验,人工智能才会赢得患者认可。


如果把数据比喻成“新的石油”,那么,数据保护就是新一轮的环境保护。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复杂、危险、精确的工作,但也意味着新挑战。在医疗领域中,刷脸、语音识别、血液化验、基因检测等每一项操作,都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尤需筑好“防火墙”。医疗需要的是可控、可用、可靠的人工智能技术,不能任其滥用。目前国内人工智能的临床医疗应用系统还比较少,法律规范、标准缺乏,亟须进行评估认定,建立有关规范标准,升级监管体系,使“人工智能+医疗”发挥其卓越的性能。


加强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深度应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是一道复杂而紧迫的新课题。让“人工智能+医疗”安全地融合发展,满足人们就医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地     址:北京市房山区广阳中路绿地启航国际15号楼1206室

邮      编:102400

京ICP备15010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