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条件、任务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激发中医药的“五种资源”活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健全体系,治已病也治未病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理念指导下对疾病的早期干预,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覆盖人生命全周期健康的独特卫生资源。”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委员认为,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优势,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切实推进中医药法的实施,完善和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治疗。
服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研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委员认为,应继续推进中医临床条件和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机制及科研绩效机制。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疾病谱的变化,卫生服务模式要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这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蒋健委员提出,应对上述挑战,应充分挖掘中医药独特的卫生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我们对治未病的理解不能单单停留在‘未病先防’,应拓展中医药的涵,将轻症防重、浅病防深、小恙防大、短罹防长、单患防复、良疾防恶、郁证防病都纳入进来,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体系。”蒋健说。
传承为根,把握机遇重创新
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荣获诺贝尔奖,中医药再次吸引全球瞩目,点亮“高光时刻”。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如何有效充分挖掘这一资源,是中医药人应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原始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等,我听了很受启发。”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委员是“科研达人”,今年两会,她重点关注如何发挥中医药的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话题。她建议,应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创新研究的布局,特别是针对重大疾病、疑难疾病的专项研究,同时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促进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传承千年的中医药,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如何挖掘中医药的文化资源价值,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吴焕淦委员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梳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提炼其中具有高度概括性、以及各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技术和经典名方,关键在于传承创新,使其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中医药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对外传播上。今年两会,他带来了推动建设海外中医药中心的提案。吴焕淦指出,海外中医药中心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机遇下,通过中医药中心建设,开展交流合作,推动我国中医药理论、文化、服务和产品整体走向世界。
精准发力,新兴业态助脱贫
“中药材的生产过程链较长、涉及部门多、产业从业人员多、附加值较高、带动效应较明显。而道地药材受逆境效应影响,大多适宜在贫困边远山区种植,可不与粮食争地,且能够有效助力农民增收脱贫,助力科技和产业扶贫,因此对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道地药材大有可为。”黄璐琦说。
中医药“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的理念一致。对此,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委员表示深有感悟。他通过推广甘草规范化种植,减少对野生甘草和草原资源的破坏,推动形成了治沙过程中的中药产业链。“发展规范化种植,对中药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应对现有的中药资源,特别是濒危中药资源加强研究,合理开发利用,使其产生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蒋齐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药材种植也被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代表视为“绿色银行”。2015年起,好医生药业参与到“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之中,在对口帮扶点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乐安乡火灯村发展附子种植产业。2017年,附子种植实现全村覆盖,共种植230亩,户均收入8100元。
近年来,逐渐走红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养老等新兴业态吸引了胡刚的注意。“中医药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其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胡刚建议,应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旅游、食品、体育、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化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引导社会办中医连锁化、规模化发展。(黄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