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中医药扎根井冈山红色沃土
添加时间:2021-06-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开栏的话: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为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突出展示在党领导下中医药事业的历史性成就,本报特别策划“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访革命圣地 看中医发展”栏目。多路记者分别走访红色圣地江西井冈山、浙江嘉兴、贵州遵义、河北邯郸,深入挖掘革命精神引领下中医药人的奋斗故事,为中医药事业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凝聚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革命军队会师在江西井冈山,燃起了中国革命的启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未来的方向。在战地医院,“中西两法治疗”的医疗实践挽救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为革命年代的卫生事业发展开辟了新路,也为中西医合作和中医科学化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如今,褪去斑驳战痕的井冈山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面貌美丽蝶变,致富产业生机勃发,全域旅游风生水起。曾在漫天战火里救死扶伤的中医药,变成了乡镇中医馆的一缕艾烟,百姓案头的一碗汤药,医生手里的一寸银针,守护着井冈山人民的生命健康。

穿越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井冈山中医药人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接续奋斗,砥砺向前,在革命摇篮续写中医药发展的时代篇章。

百年回眸 中西医治疗突破物资封锁

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红军医务人员用过的药书、碾药轮、药臼和草药。满是岁月痕迹的展品,诉说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段缺医少药的艰辛往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宁冈茅坪村后,在茅坪的攀龙书院创办了根据地第一所医院——茅坪后方医院。

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西药运不进来,中医药成为重要治疗手段。在赖干华、陈金等中医和西医吴鹏飞的带领下,医院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甚至吸取民间验方为伤员治疗。他们用金银花水清洗伤口,用车前草消炎、细辛草止痛……不少伤病员得以恢复,重返前线。

当时,伤病员用的中药主要从周边的药店购买,但用量也仅够一两个月之需。药没了医务人员便上山挖采草药,有金银花、土茯苓、木通等70余种草药,简单炮制后给伤病员使用。

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也愈发频繁,原有的茅坪、大井医务所已无法满足救治需求。1929年1月,位于茨坪北面的小井红军医院(红光医院)建设落成。谢秋月等中医药人员同样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为保障红军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红军张宗逊上将曾动情地讲述过自己当年在小井红军医院接受治疗的经历:自己的伤口感染,久治不愈,“而那些中医就把草根、青草、树皮(一些中草药)混在一起,砸成糊糊,然后敷在伤口上,把脓血都弄出来,再贴上一张膏药,一个星期就好了。”

今天,再走进重建的小井红军医院旧址,昏暗光线下陈列的中药柜、中草药标本,依然能带我们穿越时空,重现当年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药救治伤病员的场景。

“医院设在山上,中西两法治疗”,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报告中写下的这段话,可以说是革命年代医疗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密集战争中,人民军队中得以保存战力的重要原因。

百年薪火 服务群众是永恒初心

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

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井冈山中医药人,坚持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使命,为群众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让中医药扎根这片红色沃土。

1963年,井冈山白银湖村一带肝炎流行,有的家庭甚至四五个人都相继患病,难以维持生计。这引起了当时在井冈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的罗万卷注意。罗万卷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今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班,热衷于研读中医古籍、钻研医术。

“可以试着用中药来控制病情。”抱着这一想法,罗万卷开始频繁出诊。无论刮风下雨,不怕山路崎岖,只要有人需要救治,他就背上药箱出诊,足迹遍布周边每一个村庄。实践中罗万卷发现,三叶青和山竹根治疗急性肝炎疗效可观,并以此成功治愈了上百例急性肝炎患者。为了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罗万卷经常自己上山采药,还在出诊时教患者家属认药采药。

长期以来,蛇伤困扰着井冈山群众。当地气候温热多雨,山区和丘陵地带适合毒蛇繁殖生长,是蛇伤的高发地区。

20世纪80年代起,井冈山罗浮卫生院用抗蛇毒血清与中药制剂井垦蛇伤1号、井垦蛇伤2号成功抢救危重蛇伤患者超过300例,不仅在当地享有盛名,还吸引了附近遂川县、永新县的蛇伤患者前来治疗。

尽管中医药深受百姓欢迎,但在井冈山,始终没有一个专门的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中医医疗服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带头作用。这成为制约井冈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

1986年10月,卫生部召开了全国县级中医医院工作会议,会议首次提出普及县级中医医院或者民族医院的目标。会议精神传达到井冈山后,井冈山市卫生局组织相关专家讨论中医院的建设事宜。

“中医不能永远寄人篱下,中医要发展,必须成立中医医院。”罗万卷和厦坪镇中心卫生院张有发(音)在会上共同呼吁。

1987年10月,井冈山市中医院门诊部竣工。但建院之初条件十分简陋。没有中药,医务人员就上山自己采自己炮制;没有建设用地,就将原来的看守所改造成住院部。就这样,36名职工开始了中医院筚路蓝缕的创业路。此后,中医院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强中医药服务阵地,于2018年开展中医“治未病”专科建设;2019年开展针灸康复科建设,同时积极加入了热敏灸联盟,大力推广特色中医诊疗技术。

“针灸康复科和消渴病科是井冈山市重点专科。尤其是针灸康复科,在治疗中风偏瘫、外伤截瘫、面瘫等疾病上有独特疗效,深受患者好评。”井冈山市中医院党支部书记段峻青告诉记者。

百年变迁 中医药发展面貌一新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基层是中医药服务的薄弱环节。中医药服务网织得密不密,能否兜住基层患者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是很多基层卫生管理部门面临的棘手考题,井冈山也不例外。

热敏灸成为井冈山的破题答案。

“我们结合井冈山工作实际,探索以热敏灸这一实用中医适宜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取得了良好效果。”井冈山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梁卫平告诉记者。

自2019年9月份启动热敏灸推广项目以来,井冈山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相关工作。打造罗浮镇、茅坪镇为热敏灸小镇,在罗浮卫生院和茅坪镇神山村建设热敏灸体验馆,组织人员到江西热敏灸医院学习中医适宜技术。

“镇上老人居多,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高发,热敏灸治疗效果好。我们在为患者治疗的时候也会教家属如何取穴施灸,平时可以在家治疗。”罗浮卫生院医生张哲告诉记者,热敏灸业务的开展给卫生院注入了活力,大家学中医、用中医的氛围愈发浓厚。

在神山村热敏灸体验馆,记者见到了前来就诊的村民黄阿姨。“以前我摔了一跤,手骨折了,拆了石膏后感觉一直不舒服。在这里灸了几次后感觉好多了。这几天觉得手腕不舒服,想让大夫再给我灸灸。”黄阿姨说。

神山村热敏灸体验馆负责人表示,目前神山村的热敏灸技术还处于免费推广阶段,很受群众欢迎。他还会向群众发放热敏灸技术读本,讲解热敏灸手法,指导他们在家灸疗。为了精进技术,他经常到罗浮卫生院和江西中医药大学参加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向周边乡镇推广热敏灸,把井冈山市建设成精品热敏灸示范县。”井冈山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科刘绍春说。

这种探索精神,在井冈山中药产业上也有体现。

4月21日,记者来到樟树市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井冈山碧溪镇的中药种植基地,该公司总经理黄菊林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尝试将井冈蜜桔与蔓荆子、金银花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减少果树病虫害。

“如果能够套种成功,我们想尝试制定一个种植标准,向行业推广。”林下刚刚发芽的蔓荆子枝条,承载着黄菊林饱满的期待。

井冈山中药材资源丰富,生态气候宜人,药用动植物资源达到2000余种,野生药材资源遍布全市各个乡镇。据《井冈山县志》记载,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井冈山就开始尝试引种种植吉林红参、西洋参并获得成功。

依托当地良好的中药资源禀赋,井冈山也在布局中药产业。

2019年4月,井冈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规划中药材种植布局,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示范带动强的 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药材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精深加工、品牌化市场营销。

“目前,井冈山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万亩,主要种植品种有厚朴、红豆杉、莲子等。”刘绍春介绍说。“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标准化、规模化,争取实现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中药材加工能力达1万吨的工作目标。”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地     址:北京市房山区广阳中路绿地启航国际15号楼1206室

邮      编:102400

京ICP备150107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