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添加时间:2015-07-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在专科教育中,中医学专业是一个大口径专业,有着比较完整的中医和西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做出了比较统一的规定,为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提供了保证,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大而统”、培养学生“千人一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调整专业内部结构,使培养的人才多样化、特色化,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围绕“能中医,会西医;能预防,会保健;能治病,会养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职业特点和中医药特色的“宽基础、大平台、活模块、多接口”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对我校的探索作系统介绍,和读者探讨。
人才培养的总原则总思路
我校培养中医人才强调多样化、特色化,一是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二是要求学生既具备中医专业的基本素质,又达到中医师执业考试内容要求;三是能使学生发挥个人特长与爱好,培养人才注重个性鲜明、专长突出;四是处理好传统特色与现代化的关系,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合理安排中医和西医课程。
专科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3年,要同时学习中医、西医的基础、临床知识,还要安排公共课,庞大的课程体系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适当调整了中医专业内部结构,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课程的综合及合并,减少课程的重复与人为分化;增加实践教学,减少理论教学;增加个性发展,减少统一要求。
中医专业传统班注重学习经典
中医专业传统班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采用问题导入法、病案切入法、师生交流互动法、病人进课堂及模拟病人教学方法等。中医经典理论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但中医专科教育存在经典课程比例小、学习比较浮浅、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少等问题。传统班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开办的,旨在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习中医经典,不仅是学习一病一方的治疗,更重要的在于体悟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体悟中医的内涵,以学习、熟悉、再现经典的方式,提高中医思维水平。
在课程的选择上,传统班以中医经典理论课程为主,同时辅以认识论与方法论课程,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的本源有所了解,对中医理论的内涵、外延及应用都有清晰的系统认识。纯理论的课程有《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同时以师带徒的带教模式来弥补临床教学的不足,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
订单培养班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为了使培养的中医人才能更好适应岗位需要,学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开通学生就业的直通车。“订单培养”以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突破了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同时,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实践表明,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条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的成功之路。
个性化培养继承专家学术精华
我校制定了《中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施意见》,在二年级时采取导师与学生志愿相结合的形式组成指导结对关系。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课程;随师见习,增强临证感性认识;根据课程进度,由导师拟定思考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在学生查阅资料、总结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学年在实习基地选名医作为临床导师,以师带徒方式,进行临床带教和学习指导,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
博士、名师进教室
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校开展了“博士、名师进教室”活动,让他们与学生交流互动,在人生信念、求学历程、学习方法和对中医药研究的认识、中医药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增强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同时,我校定期举办“养马岛中医论坛”“杏苑讲坛”等活动,先后邀请学校内外名医、名师为学生作学术讲座,报告会场场爆满,同学们为名师的成绩所震撼,为名师的求学经历所感动,佩服名师对中医事业的执着精神,学习名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表示要以名师为榜样,刻苦学习中医,为继承中医、发扬中医打好基础。
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学校在教学改革方案中还要求教师自身注重传统文化学习和中医人文功底的积淀,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训练和知识结构的补充,这对于中医的学习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倡导中医药专业课程与中医药文化课程的交叉和渗透,特别是结合现有文化基础课、专业知识课教学,通过点拨、提示等途径,有机渗透相关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探索建立“由文化理解医学,以医学阐释文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渗透融合,借助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此外,学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也注重营造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浓郁氛围,重现历史文化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文/王家鹏)
近年来,我校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调整专业内部结构,使培养的人才多样化、特色化,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围绕“能中医,会西医;能预防,会保健;能治病,会养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职业特点和中医药特色的“宽基础、大平台、活模块、多接口”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对我校的探索作系统介绍,和读者探讨。
人才培养的总原则总思路
我校培养中医人才强调多样化、特色化,一是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二是要求学生既具备中医专业的基本素质,又达到中医师执业考试内容要求;三是能使学生发挥个人特长与爱好,培养人才注重个性鲜明、专长突出;四是处理好传统特色与现代化的关系,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合理安排中医和西医课程。
专科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3年,要同时学习中医、西医的基础、临床知识,还要安排公共课,庞大的课程体系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适当调整了中医专业内部结构,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课程的综合及合并,减少课程的重复与人为分化;增加实践教学,减少理论教学;增加个性发展,减少统一要求。
中医专业传统班注重学习经典
中医专业传统班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采用问题导入法、病案切入法、师生交流互动法、病人进课堂及模拟病人教学方法等。中医经典理论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但中医专科教育存在经典课程比例小、学习比较浮浅、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少等问题。传统班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开办的,旨在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习中医经典,不仅是学习一病一方的治疗,更重要的在于体悟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体悟中医的内涵,以学习、熟悉、再现经典的方式,提高中医思维水平。
在课程的选择上,传统班以中医经典理论课程为主,同时辅以认识论与方法论课程,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的本源有所了解,对中医理论的内涵、外延及应用都有清晰的系统认识。纯理论的课程有《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同时以师带徒的带教模式来弥补临床教学的不足,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
订单培养班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为了使培养的中医人才能更好适应岗位需要,学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开通学生就业的直通车。“订单培养”以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突破了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同时,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实践表明,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条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的成功之路。
个性化培养继承专家学术精华
我校制定了《中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施意见》,在二年级时采取导师与学生志愿相结合的形式组成指导结对关系。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课程;随师见习,增强临证感性认识;根据课程进度,由导师拟定思考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在学生查阅资料、总结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学年在实习基地选名医作为临床导师,以师带徒方式,进行临床带教和学习指导,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
博士、名师进教室
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校开展了“博士、名师进教室”活动,让他们与学生交流互动,在人生信念、求学历程、学习方法和对中医药研究的认识、中医药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增强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同时,我校定期举办“养马岛中医论坛”“杏苑讲坛”等活动,先后邀请学校内外名医、名师为学生作学术讲座,报告会场场爆满,同学们为名师的成绩所震撼,为名师的求学经历所感动,佩服名师对中医事业的执着精神,学习名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表示要以名师为榜样,刻苦学习中医,为继承中医、发扬中医打好基础。
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学校在教学改革方案中还要求教师自身注重传统文化学习和中医人文功底的积淀,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训练和知识结构的补充,这对于中医的学习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倡导中医药专业课程与中医药文化课程的交叉和渗透,特别是结合现有文化基础课、专业知识课教学,通过点拨、提示等途径,有机渗透相关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探索建立“由文化理解医学,以医学阐释文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渗透融合,借助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此外,学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也注重营造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浓郁氛围,重现历史文化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文/王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