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医院发展路
添加时间:2016-06-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进一步指出中西医结合拓宽医院发展之路。
始建于1951年的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20世纪90年代初设立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始中西医结合5年制本科教育,其附属中医医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教学、临床一体化的任务。近30年的探索,这所中医院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特色发展路。
中西合璧 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耳鼻喉疾病通常被认为是西医治疗的“主场”,该院耳鼻咽喉科作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耳鼻咽喉科继续教育基地,却打起了现代治疗技术与传统医学“配合战”。
四川警察学院的李同学最近总是流鼻血,在查出是鼻咽纤维血管瘤后,科主任孙永东并未安排手术,而是针对他“肺经蕴热,瘀阻颃颡”的病证开具会厌逐瘀汤。“鼻内镜联合DSA介入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后辨证服用汤药,以及术后洗鼻、雾化喷鼻等,效果较单纯西医治疗更好,复发率低。” 孙永东的示范,让科室成员又掌握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在耳鼻咽喉科,每位医师都接受过专业的中医、西医两套理论和实践培养,且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超过70%。在医师资源配置中加大中医药人员的比例,正是院长杨思进的匠心独运。
肝炎在川南地区并不少见,该院肝病科主任、四川省重点专科肝病学术带头人孙同郊说,中医认为肝炎是人体感受湿热疫毒所致,据此她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方案,并摸索出治疗慢性肝炎的解毒护肝冲剂推及院内外。“我‘西学中’出身,60年临床一直力图西为中用。” 虽已年近九旬,孙同郊教授仍坚持出诊、指导带教。
突出中医 优先发展重点专科
过去10年,医院门诊人次由15.92万到91.73万,272位员工到1700余人……这与长期坚持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现代化医院”目标密不可分。
杨思进总说:中医院姓“中”,要体现中医药特色,但也要姓“综”,走综合发展的道路。中医院要“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要“跟踪”现代科技。
“在我们科室,西医毕业生须参加2~3年的‘西学中’课程,熟练掌握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师也要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严格掌握心脏介入手术、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方法等。” 心脑病科主任白雪教授介绍。
“重点专科是提高医疗水平的引擎,无论是专家实力、新技术推广还是学术研究,都在全院先人一步。” 杨思进说,医院非手术专科占据绝对优势,此举也是在中医药技术推广和运用同时,倡导中医院走综合发展道路。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重点专科从国家获得资金支持后,医院会对科室进行1:1的奖励。“例如,国家拨付给你300万元,医院不但一分不要,还会再给科室300万元。”杨思进解释。
副院长杨文信介绍,除政策激励外,医院还按照老中医专业特长、学术特点和跟师要求,对中医跟师继承人进行个性化培养。由分管院长亲自抓名中医师承工作,徒弟与导师、导师与医院间签订为期3年的教学协议书。
临床重教 培植学习型人才
“院系合一”模式下,临床与教学结合工作更显成果。每年,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100多位大三、大四的学生都会进科室、入病房,在实践中学习。在康复科,中医学专业大四学生李浪正在为瘫痪患者开展康复推拿治疗。她告诉记者,早在半年前她就开始 “转科”了,希望能够通过规培进入下一轮的入职考试。
“医院不分大小,发展不分先后,同行相互切磋,互助才是出路。”在医院针灸科,中医师李海峰一边轻快麻利地施针,一边对从贵州赶来进修的同行悉心讲解。自2011年泸州市中医医疗集团成立,该院就把医疗和健康服务范围从泸州拓展至川滇黔渝多地。如今,集团成员单位已达133家,分院达7家。
副院长王琳介绍,医院把每年1%以上的业务收入作为培养经费,“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模式在医院临床、行政、后勤各领域相当普及。上个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捷克中医中心在捷克布拉格揭牌,李海峰中医师也将作为代表前往捷克中医中心开展中医药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有充裕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能找到这样的平台,我很幸运。”李海峰说。
近年来,医院每年平均招生近300余人,招聘人数递增,而入院门槛不降。2013届中西医结合学院毕业生医师资格考试比全国考生通过率高出22.15%。杨思进表示,希望通过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探索建设中国新医学。
始建于1951年的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20世纪90年代初设立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始中西医结合5年制本科教育,其附属中医医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教学、临床一体化的任务。近30年的探索,这所中医院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特色发展路。
中西合璧 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耳鼻喉疾病通常被认为是西医治疗的“主场”,该院耳鼻咽喉科作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耳鼻咽喉科继续教育基地,却打起了现代治疗技术与传统医学“配合战”。
四川警察学院的李同学最近总是流鼻血,在查出是鼻咽纤维血管瘤后,科主任孙永东并未安排手术,而是针对他“肺经蕴热,瘀阻颃颡”的病证开具会厌逐瘀汤。“鼻内镜联合DSA介入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后辨证服用汤药,以及术后洗鼻、雾化喷鼻等,效果较单纯西医治疗更好,复发率低。” 孙永东的示范,让科室成员又掌握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在耳鼻咽喉科,每位医师都接受过专业的中医、西医两套理论和实践培养,且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超过70%。在医师资源配置中加大中医药人员的比例,正是院长杨思进的匠心独运。
肝炎在川南地区并不少见,该院肝病科主任、四川省重点专科肝病学术带头人孙同郊说,中医认为肝炎是人体感受湿热疫毒所致,据此她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方案,并摸索出治疗慢性肝炎的解毒护肝冲剂推及院内外。“我‘西学中’出身,60年临床一直力图西为中用。” 虽已年近九旬,孙同郊教授仍坚持出诊、指导带教。
突出中医 优先发展重点专科
过去10年,医院门诊人次由15.92万到91.73万,272位员工到1700余人……这与长期坚持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现代化医院”目标密不可分。
杨思进总说:中医院姓“中”,要体现中医药特色,但也要姓“综”,走综合发展的道路。中医院要“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要“跟踪”现代科技。
“在我们科室,西医毕业生须参加2~3年的‘西学中’课程,熟练掌握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师也要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严格掌握心脏介入手术、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方法等。” 心脑病科主任白雪教授介绍。
“重点专科是提高医疗水平的引擎,无论是专家实力、新技术推广还是学术研究,都在全院先人一步。” 杨思进说,医院非手术专科占据绝对优势,此举也是在中医药技术推广和运用同时,倡导中医院走综合发展道路。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重点专科从国家获得资金支持后,医院会对科室进行1:1的奖励。“例如,国家拨付给你300万元,医院不但一分不要,还会再给科室300万元。”杨思进解释。
副院长杨文信介绍,除政策激励外,医院还按照老中医专业特长、学术特点和跟师要求,对中医跟师继承人进行个性化培养。由分管院长亲自抓名中医师承工作,徒弟与导师、导师与医院间签订为期3年的教学协议书。
临床重教 培植学习型人才
“院系合一”模式下,临床与教学结合工作更显成果。每年,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100多位大三、大四的学生都会进科室、入病房,在实践中学习。在康复科,中医学专业大四学生李浪正在为瘫痪患者开展康复推拿治疗。她告诉记者,早在半年前她就开始 “转科”了,希望能够通过规培进入下一轮的入职考试。
“医院不分大小,发展不分先后,同行相互切磋,互助才是出路。”在医院针灸科,中医师李海峰一边轻快麻利地施针,一边对从贵州赶来进修的同行悉心讲解。自2011年泸州市中医医疗集团成立,该院就把医疗和健康服务范围从泸州拓展至川滇黔渝多地。如今,集团成员单位已达133家,分院达7家。
副院长王琳介绍,医院把每年1%以上的业务收入作为培养经费,“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模式在医院临床、行政、后勤各领域相当普及。上个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捷克中医中心在捷克布拉格揭牌,李海峰中医师也将作为代表前往捷克中医中心开展中医药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有充裕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能找到这样的平台,我很幸运。”李海峰说。
近年来,医院每年平均招生近300余人,招聘人数递增,而入院门槛不降。2013届中西医结合学院毕业生医师资格考试比全国考生通过率高出22.15%。杨思进表示,希望通过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探索建设中国新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