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甘肃:构建“大中医”服务体系
添加时间:2017-02-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近年来,甘肃省依托中医药资源,以推动卫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添加中医药元素,推动形成了部门共识,将中医药的发展与医药工业、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业、中医药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使各部门及全社会共享卫生改革与发展成果,用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财政保障水平低、群众支付能力弱等医改难题,探索出一条群众接受得了、财政支付得起、健康供给有保障、社会满意度较高的改革发展之路。2017年1月10日晚,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全省中医药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刘维忠和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甘培尚介绍全省中医药发展情况,并共同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本期周刊为您呈现现场答问核心内容。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要求,探索出一条群众接受得了、财政支付得起、健康供给有保障、社会满意度较高的改革发展之路,达到了‘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最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目的。全省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重连续低于40%,卫生负担正在逐步降低。近三年全省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为全国最低。”
2017年1月10日晚,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全省中医药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刘维忠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着力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不断叠加中医药发展势能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深入挖掘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政策潜力,把中医药贯穿到医改各个环节,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费用。”刘维忠表示,甘肃先后出台促进中西医并重、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支持陇药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等50余个扶持中医药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省市县设立中医药管理部门,综合医院成立中医管理科,卫生监督有专门中医监督科,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机制保障。逐步形成了宏观政策倾斜、强化能力提升、健康产业发展和文化宣传跟进“四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格局,为中医药在推动健康甘肃建设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甘培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现在在县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要建中西医结合的重症医学科抢救室,同时全面提升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水平,医疗能力提升了,医保费用大大降低了。在这项工作的引领下,我们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连续几年在全国排名第一。目前,全省90%以上的综合医院、9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2%的乡镇卫生院、75%的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截止到“十二五”末,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136家(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41家),开放中医床位24940张。100%的市州在卫生计生委设立中医处(科),85%的县市区在卫生计生委设立了中医科(股),各县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控机构成立中医管理科。新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11家市、县级中医医院,改扩建55家县级中医医院。47家县级综合医院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
不断优化中医药激励机制 有效激发健康服务动能
甘肃以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保基本、强基层作用,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更多向基层一线辐射渗透,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科目、相对完善的“大中医”服务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全省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为全国最低。
具体为:一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5年来,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设备配置等专项资金20多亿元,省级中医药专项经费从2010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3200万元,逐年递增,将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床位补贴标准提高到综合医院的1.5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级增补了115个中成药品种;合理调整中医骨伤、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有力保障了全省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二是强化新农合引导机制。积极发挥医保政策引导作用,城镇医保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新农合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30%,对所有县以上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20%;允许327种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内调剂使用,部分纳入新农合报销;乡村和社区运用地产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产生的费用,由医保和新农合100%报销。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推动中医药学科和人才培养。
截止到“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级中医药专科35个、省级重点专科146个、农村医疗机构中医药重点专科61个。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和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累计培养中西医结合医生3917名,实用型中医药人才5919名。将2145名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队伍进行管理。累计评选出199名省级名中医、335名基层(乡村)名中医和38个“中医世家”。全省中医从业人员达到27235人,占全省卫生人员的19%。四是创新中医药进基层机制。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使中医药在基层普遍可及,群众基础更加稳固。目前,建成28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9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9个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或示范县市区、47个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和360个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省90%以上的综合医院、9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2%的乡镇卫生院、75%的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充分发挥治未病优势作用 有效提升健康促进效能
坚持大卫生、大健康思路,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作用,强化源头控制,以减少病人的方法提升健康促进效能。刘维忠说,一是深入推进以免费巡回体检、入户健康指导、“村级三件事”、支付方式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并将中医药纳入改革的各个环节,引导医疗机构将工作重心由注重医疗转向防治并重。截至2016年11月底,有343.3万群众接受了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筛查出慢病患者165.7万人,随访干预251.8万人次,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积极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求有关部门定期监测和治理空气、水、土壤、装饰材料等污染和食品安全,及时纠正危害健康的制度性缺陷。二是在全国率先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甘肃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健康促进模式改革中,将中医药纳入健康体检、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各级或有健康教育机构,或在县级及以下计生服务站(所)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突出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科,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托幼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医疗机构和餐饮服务单位提供药膳。发挥中医药在高血压、糖尿病慢病防治和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救灾中的独特优势,创造了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的甘肃经验。三是对疾病谱排序靠前、群众看病负担较重的大病,每年选择5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制定中西医预防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发病率。
积极促进相关领域融合发展 充分释放健康产业潜能
把中医药作为发展健康服务业的“牛鼻子”,将发展健康产业与促进民生紧密融合,使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探索出了通过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攻坚的出路。
甘肃的具体措施为:一是省上成立了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分管领导为组长和成员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二是以甘肃省申报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新途径。大力扶持药膳、药菜两用蔬菜种植、中医药养生旅游、中医药文化、医养结合等健康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目前,全省发展药菜两用蔬菜90万亩。借助陇东南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平台,投资40亿元建设8个中医生态养生园,研究推出了10条中医养生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坚持“以学促医、以医带药、以药兴商、以商扶贫”思路,积极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对外交流合作,先后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8个岐黄中医学院和5个中医中心。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并成为全国首批六个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之一。目前,省内180个中医药产品在境外注册,当归、黄芪等优势大宗中药材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出口额4000多万元。在去年敦煌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和文博会上,甘肃与埃及、马达加斯加、伊朗、阿尔巴尼亚等国签署多项中医合作协议,中医药养生体验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弘扬中医药文化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近年来,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从三方面的采取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有效调动群众看中医、吃中药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氛围。
一是实施“村级三件事”工程,为全省450万城乡居民发放《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家庭手册》和“健康保健工具包”并开展相关使用技术培训,村村建成健康文化墙,村医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沙龙”。通过4万多面“健康文化墙”,面向乡村为34万多户家庭开展中医6项保健及食疗技术培训,村医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沙龙2.4万余场次,让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保健心得及民间单验方,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中医启蒙教育,推动中医健康知识进入千万户。二是创演大型秦腔《皇甫谧》、陇剧《医祖岐伯》、京剧《草原曼巴》,与《读者》集团联合出版300种中医读物,评选产生了甘肃省古代、近代、现代已故10大名中医等,扩大了中医药的社会影响。皇甫谧、岐伯文化园分别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师承教育基地。三是省、市、县级媒体开辟“卫生与健康”科普宣传专栏。定期播放“养生堂”节目,开展中医健康养生教育。动员1万多名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腾讯网和新浪网开微博,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大部分县建立了村医中医微信群,邀请省内外著名中医专家入群开展中医药知识辅导讲座。
刘维忠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深入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以中医药特色优势助力健康甘肃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健康屏障。
声音
2017年1月甘肃省“两会” 热议全省中医药发展
甘肃省政协委员栗震亚:今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要调整产品结构,实行规范化种植,提高中药材品质,增加效益。
甘肃省政协委员李永军:要把甘肃省从原材料生产大省进一步转变为工业品生产大省,经济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提升型;进一步注重科研领域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发挥好科研机构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为全省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抓好县域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的打造和产业发展。
甘肃省政协委员刘维忠:结合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医改之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后,将深入落实政府的健康责任,动员各部门参与到推广政策的过程中来,将污染情况抽查出来,把健康甘肃建设列入政府的督查项目里,要求各部门尽职尽责。把环境治理好,老百姓的疾病率就下降了。目前,仍有部分人对中医认识不全面,政府对中医药改革的部分举措督查得还不够严厉,斥巨资打造的中医养生旅游产业还未发展起来等等。退休后,还会继续关注中医,还会在微博上推广中医。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要求,探索出一条群众接受得了、财政支付得起、健康供给有保障、社会满意度较高的改革发展之路,达到了‘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最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目的。全省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重连续低于40%,卫生负担正在逐步降低。近三年全省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为全国最低。”
2017年1月10日晚,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全省中医药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刘维忠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着力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不断叠加中医药发展势能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深入挖掘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政策潜力,把中医药贯穿到医改各个环节,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费用。”刘维忠表示,甘肃先后出台促进中西医并重、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支持陇药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等50余个扶持中医药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省市县设立中医药管理部门,综合医院成立中医管理科,卫生监督有专门中医监督科,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机制保障。逐步形成了宏观政策倾斜、强化能力提升、健康产业发展和文化宣传跟进“四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格局,为中医药在推动健康甘肃建设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甘培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现在在县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要建中西医结合的重症医学科抢救室,同时全面提升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水平,医疗能力提升了,医保费用大大降低了。在这项工作的引领下,我们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连续几年在全国排名第一。目前,全省90%以上的综合医院、9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2%的乡镇卫生院、75%的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截止到“十二五”末,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136家(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41家),开放中医床位24940张。100%的市州在卫生计生委设立中医处(科),85%的县市区在卫生计生委设立了中医科(股),各县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控机构成立中医管理科。新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11家市、县级中医医院,改扩建55家县级中医医院。47家县级综合医院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
不断优化中医药激励机制 有效激发健康服务动能
甘肃以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保基本、强基层作用,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更多向基层一线辐射渗透,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科目、相对完善的“大中医”服务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全省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为全国最低。
具体为:一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5年来,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设备配置等专项资金20多亿元,省级中医药专项经费从2010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3200万元,逐年递增,将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床位补贴标准提高到综合医院的1.5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级增补了115个中成药品种;合理调整中医骨伤、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有力保障了全省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二是强化新农合引导机制。积极发挥医保政策引导作用,城镇医保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新农合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30%,对所有县以上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20%;允许327种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内调剂使用,部分纳入新农合报销;乡村和社区运用地产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产生的费用,由医保和新农合100%报销。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推动中医药学科和人才培养。
截止到“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级中医药专科35个、省级重点专科146个、农村医疗机构中医药重点专科61个。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和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累计培养中西医结合医生3917名,实用型中医药人才5919名。将2145名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队伍进行管理。累计评选出199名省级名中医、335名基层(乡村)名中医和38个“中医世家”。全省中医从业人员达到27235人,占全省卫生人员的19%。四是创新中医药进基层机制。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使中医药在基层普遍可及,群众基础更加稳固。目前,建成28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9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9个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或示范县市区、47个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和360个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省90%以上的综合医院、9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2%的乡镇卫生院、75%的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充分发挥治未病优势作用 有效提升健康促进效能
坚持大卫生、大健康思路,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作用,强化源头控制,以减少病人的方法提升健康促进效能。刘维忠说,一是深入推进以免费巡回体检、入户健康指导、“村级三件事”、支付方式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并将中医药纳入改革的各个环节,引导医疗机构将工作重心由注重医疗转向防治并重。截至2016年11月底,有343.3万群众接受了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筛查出慢病患者165.7万人,随访干预251.8万人次,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积极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求有关部门定期监测和治理空气、水、土壤、装饰材料等污染和食品安全,及时纠正危害健康的制度性缺陷。二是在全国率先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甘肃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健康促进模式改革中,将中医药纳入健康体检、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各级或有健康教育机构,或在县级及以下计生服务站(所)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突出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科,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托幼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医疗机构和餐饮服务单位提供药膳。发挥中医药在高血压、糖尿病慢病防治和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救灾中的独特优势,创造了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的甘肃经验。三是对疾病谱排序靠前、群众看病负担较重的大病,每年选择5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制定中西医预防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发病率。
积极促进相关领域融合发展 充分释放健康产业潜能
把中医药作为发展健康服务业的“牛鼻子”,将发展健康产业与促进民生紧密融合,使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探索出了通过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攻坚的出路。
甘肃的具体措施为:一是省上成立了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分管领导为组长和成员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二是以甘肃省申报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新途径。大力扶持药膳、药菜两用蔬菜种植、中医药养生旅游、中医药文化、医养结合等健康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中医药治未病优势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目前,全省发展药菜两用蔬菜90万亩。借助陇东南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平台,投资40亿元建设8个中医生态养生园,研究推出了10条中医养生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坚持“以学促医、以医带药、以药兴商、以商扶贫”思路,积极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对外交流合作,先后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8个岐黄中医学院和5个中医中心。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并成为全国首批六个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之一。目前,省内180个中医药产品在境外注册,当归、黄芪等优势大宗中药材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出口额4000多万元。在去年敦煌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和文博会上,甘肃与埃及、马达加斯加、伊朗、阿尔巴尼亚等国签署多项中医合作协议,中医药养生体验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弘扬中医药文化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近年来,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从三方面的采取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有效调动群众看中医、吃中药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氛围。
一是实施“村级三件事”工程,为全省450万城乡居民发放《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家庭手册》和“健康保健工具包”并开展相关使用技术培训,村村建成健康文化墙,村医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沙龙”。通过4万多面“健康文化墙”,面向乡村为34万多户家庭开展中医6项保健及食疗技术培训,村医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沙龙2.4万余场次,让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保健心得及民间单验方,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中医启蒙教育,推动中医健康知识进入千万户。二是创演大型秦腔《皇甫谧》、陇剧《医祖岐伯》、京剧《草原曼巴》,与《读者》集团联合出版300种中医读物,评选产生了甘肃省古代、近代、现代已故10大名中医等,扩大了中医药的社会影响。皇甫谧、岐伯文化园分别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师承教育基地。三是省、市、县级媒体开辟“卫生与健康”科普宣传专栏。定期播放“养生堂”节目,开展中医健康养生教育。动员1万多名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腾讯网和新浪网开微博,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大部分县建立了村医中医微信群,邀请省内外著名中医专家入群开展中医药知识辅导讲座。
刘维忠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深入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以中医药特色优势助力健康甘肃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健康屏障。
声音
2017年1月甘肃省“两会” 热议全省中医药发展
甘肃省政协委员栗震亚:今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要调整产品结构,实行规范化种植,提高中药材品质,增加效益。
甘肃省政协委员李永军:要把甘肃省从原材料生产大省进一步转变为工业品生产大省,经济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提升型;进一步注重科研领域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发挥好科研机构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为全省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抓好县域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的打造和产业发展。
甘肃省政协委员刘维忠:结合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医改之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后,将深入落实政府的健康责任,动员各部门参与到推广政策的过程中来,将污染情况抽查出来,把健康甘肃建设列入政府的督查项目里,要求各部门尽职尽责。把环境治理好,老百姓的疾病率就下降了。目前,仍有部分人对中医认识不全面,政府对中医药改革的部分举措督查得还不够严厉,斥巨资打造的中医养生旅游产业还未发展起来等等。退休后,还会继续关注中医,还会在微博上推广中医。